什么是德?
直视“所行之路”的方向,遵循本性、本心,顺乎自然,便是德;本心初,本性善,本我无,便成德。
德是涵盖了诚信,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,它包括忠,孝,仁,义,温良,恭敬,谦让等。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”是德的表现,“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皆有所养,男有分,女有归。”亦是德的表现,“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”还是德的表现。
大道无言无形,看不见,听不着,摸不到,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它,感知它;而德,是道的具体事例,是道的体现,是我们能看到的心性,是我们通过感知后,所进行的行动。所以,如果没有德,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。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。
把品德高尚的人,能干的人选拔出来,带领大家讲求诚信,培养和睦的气氛。而品德高尚的人会顺应自然、社会、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,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,提升自己
的道德修养。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,给他们饭吃,还要使父母能开开心心地安享晚年。也不仅仅是照顾,抚养自己的子女,还要使子女长大后能为社会效力,使孩子能够身心健康,茁壮成长,这就是“德”。对于财货,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,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,这是德。人们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,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,这是“德”。奸邪之谋不会发生,盗窃,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,家家户户不用关大门,这就是“德”。
《大道之行也》讲的是理想社会,可却是要用“德”铸造的理想社会。
人人都能收到全社会的关爱,需要“德”。
人人都能安居乐业,需要“德”。
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,却毫无自私,自利之心,需要“德”。
物尽其有,人尽其力,更需要“德”。
由《大道之行也》可以知道,想要好的生活,就要拥有“德”。
作为青少年的我们,能做到的“德”,就只有孝德了,父母含辛茹苦地将我们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养大到现在的我们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孝呢?
每个假期,我会帮妈妈做家务,比如扫地,擦桌子,洗碗,虽然总是因为打扫得不干净而被批评,但妈妈还是会因为我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感到欣慰。
看到父母头上有几丝白发,心里会有隐隐的不舒服。我们能做的很少很少,但我们不能因为很少而不去做。爸爸妈妈回来了,给他们倒杯水,帮爸爸妈妈洗衣服,帮妈妈卖菜,这些我平时都会做,看到妈妈欣慰的笑容,我的心里乐开了花。用我们的方式去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,这也是孝,不让爸爸妈妈担心自已,这也是孝,我们听父母的话,也是孝。所有的孝都被包括在“德”中。
我们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、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,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,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。所谓“百善孝为先”,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。德的一部分表现是孝,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、孝敬等。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,而对父母的肯定,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,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。
让我们学习大道中的“德”,实践小家中的“德”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